“博士后”被逼成最尷尬的臨時工
2021-03-31 15:40
文本設置
小號
默認
大號
Plus(0條)
師資博士后們具有良好的學術背景、多元的崗位職責,按照通行規(guī)則,他們原本能順利取得高校的正式教職。但在愈演愈烈的高校科研GDP競爭下,師資博士后最后變成了高校的“學術臨時工”。 | 相關閱讀(文化縱橫)
50
王亮亮
刑辯律師、知名網友、話聊家
據統計,從1978年恢復招生開始到如今,我國總共授予博士學位人數達到100萬人左右。這個數目聽起來很大,也是很多人吐槽中國博士數量多的緣由。
但看相對比例,以14億人口計算,博士比例也僅占人口萬分之七左右,美國約為1%??梢姴⒉皇遣┦繑盗刻螅瑢е虏┦亢罅畠r。
而是雖然40年發(fā)出100萬張博士學位,但是培養(yǎng)體系與現實需要的極端偏離:博士搞學術,缺乏做冷板凳的環(huán)境和能力,博士去市場,缺乏務實的技術能力。
兩害相權取其輕,比起市場競爭,學校的“壓榨”更為平和,加之高不成低不就,所以部分博士畢業(yè)只能試圖去大學謀求教職,在這樣的情況下,因為博士學位和研究能力兩層皮,學校設定“非升即走”“不發(fā)表就出局”的規(guī)則也情有可原。
不是博士學位廉價,是并非所有人都適合讀博士,也不是拿到博士學位就能背書學術能力。
這一串窘境不僅說明了博士學位的“注水”,也說明了捍衛(wèi)這一最高學位,需要每一個博士的“榮譽感”,而不能只是功利地讀博士,陷入一種群體的非正常“內卷”。
48
成寶拉
師資博士后本應該是學校儲備的師資力量,除了跟科研博士后一樣要開展學術研究,還要參與一些教學和管理實務,為最終留校做準備。
但目前師資博士后淪為廉價勞動力,為很多雜事纏身,并不能體現出自己作為教師的身份與職責,出站之時最終還是要拿科研成果說話,否則就只能遺憾地離開,面臨著很大的“非升即走”的考核壓力。
過分看重科研成果數量,加劇了師資博士后的功利性,不見得愿意真正為學生成長和學科發(fā)展服務,與學校提前培養(yǎng)儲備師資的初衷是相悖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