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樣擺脫羨慕嫉妒恨?
我最近參加了一次會議,在會場碰見一位女士,我們是點頭之交,多年未曾聯(lián)系。當時,她坐在桌前給自己的新書樣本簽名,面前是蜿蜒的長隊,從展位邊一直排到會議中心深處。
在這次偶遇以前,我還曾毫無來由地想起過這位女士?!八龑懙哪潜拘≌f不知道怎樣了?”我當時好奇地想。是取消出版了?還是沒寫完?我承認,這些猜測毫無根據(jù),完全是我想的太多。
想到她可能失敗,我就開心,到了我不愿承認的地步。我和她沒仇也沒怨,可看到她有那么多粉絲,我?guī)讉€小時都心緒難平。
好勝可能激起我們一遍遍的強烈內(nèi)省。見到別人事業(yè)騰飛,我們會問自己,有什么致命缺陷阻礙自己取得別人那樣輝煌的成績?是天資不夠,還是更嚴重的問題——我們太懶、太害羞,還是行為過于逆反因而抓不住機會。
我先是自責在Twitter上發(fā)帖太少,然后又怪自己對這個沒真正重視起來,最后得出的結論往往是:應該更努力地工作。所以,過了心里郁悶的階段后,和更成功的人比較一般會讓我振作起來。(比如這次,由于隱隱懷疑跟那位女士相比我太失敗了,這才會全神貫注寫這篇專欄。)
可如果要依賴小小的嫉妒心讓自己上進,顯然不是長久之計,甚至根本就算不上一種策略。通常改變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,甚至對說些騙自己的話,其效果會更好。
為什么我會希望那位相識的女士出書失敗?經(jīng)濟蕭條時期推出勵志書籍的作者已有解釋。拿破侖?希爾創(chuàng)作了1937年的暢銷書《思考致富》。他若在世,應該會批評我形成了一種“稀缺心態(tài)”。這種心態(tài)是指,認為我們身邊的愛、金錢和認同是有限的,其他任何人的成功都意味著,留給我的這些資源會變得更少。與“稀缺心態(tài)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“富足心態(tài)”,即認為資源非常充裕,人人都能得償所愿。希爾認為,成功人士通常擁有“富足心態(tài)”。
相信理論上的富足普遍存在,確實有助于克服嫉妒心,但如今保持這種心態(tài)頗有難度。因為我們生活的時代有遠比過去豐富的渠道,來獲悉他人的各種進步。這是當今社會文化的陰暗面,在這種氛圍中,人們頻繁的更新著自己的狀態(tài)。在希爾那個年代,想了解競爭對手怎樣行事,人們必須親自出門打探,得走訪城鎮(zhèn)跟人直接交談。那時的人當然不會像現(xiàn)在這樣,獨自坐在桌前上網(wǎng)就能了解對手的動態(tài),其間還得時不時看到中學好友的曬娃照。即使有人懷著堅定的富足心態(tài),面對可以隨時用谷歌搜到的各類信息——別人最近怎樣、最近去了哪、有多少粉絲點贊,也必定會產(chǎn)生某種焦慮。
有趣的是,我發(fā)現(xiàn),內(nèi)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更有可能在社交媒體上產(chǎn)生挫敗感。有研究顯示,對于高敏感的人群,沒有隔間的開放式辦公室會影響到他們發(fā)揮最佳工作狀態(tài)。心理治療師內(nèi)奧米?沙拉蓋指出,沒有隔墻的“保護”這類人將不得不為自己劃定“心里邊界”來控制分心和干擾。而對周圍環(huán)境不敏感的人在此類環(huán)境里會表現(xiàn)得更好。人們還未意識到這也是少數(shù)職場優(yōu)勢之一。
歸根結底,同自己比較才是唯一有益的做法。我花了幾天時間,終于不再為那位熟人的粉絲長隊傷神。但期間我很努力地集中精力讓自己不去介意,或者更重要的是不去比較。諾曼?文森特?皮爾1952年出過一本書,名為《積極思維的力量》。雖然此書的建議值得商榷,但也有先驅之舉:肯定了今天人們說的“專注力”。皮爾在書中寫道:“我建議一天至少兩次腦子里什么都不想,如有必要可以多幾次。清空大腦中的恐懼、怨恨、不安、追悔和愧疚。只要你有意識地努力放空大腦,情緒往往就會舒緩?!?/p>
皮爾認為,每個人每天都應該留出至少15分鐘保持絕對平靜。皮爾應對競爭的策略可能會讓有些人覺得古怪。他建議養(yǎng)成為別人祈禱的習慣,而且要反復祈禱,毫無偏見。不論是街頭擦肩而過的陌生人,還是透過火車車窗看到靜立于庭院中的女士,都要祈禱。祝愿他們身體健康、生活富足,一天比一天過得好。
這樣,你可以專心的完成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,而不是被負能量所束縛。到了一定時候,你很可能不再那么關心別人的舉動,因為你的成就已足夠令人嫉妒。
現(xiàn)在,我希望她的書成為暢銷書。因為一旦成真,我會想沒準我對新書大賣亦有貢獻呢,這種猜測同樣毫無根據(jù),但卻絕非尖酸挖苦。
譯者:Pessy
審校:夏林